10月29日,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“決勝‘十四五’ 奮進新征程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,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發布了“十四五”以來我省科技創新“成績單”。
五年來,安徽堅持下好創新“先手棋”,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實現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、標志性成果,科技創新格局實現重大轉變,原始創新從“跟跑”轉向“并跑領跑”,產業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,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,在科技強國建設中作出了安徽貢獻。
原始創新從“跟跑”轉向“并跑領跑”
五年來,安徽服務“國之大者”、建設“國之重器”,充分發揮在皖“國家隊”的集聚效應、輻射效應、聯動效應,三大科創高地世界領跑,“制高點”上不斷涌現安徽原創成果。
“天元”量子模擬器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進展;自主研制“祖沖之三號”“九章三號”量子計算原型機;“東方超環”創造“億度千秒”新的世界紀錄;加快建設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(BEST);聚變能商業化進程走在國際前列;深空探測實驗室在皖成立;自研“天都”試驗星實現我國首次繞月編隊飛行……“皖字號”科技成果正聚沙成塔,向著科技高峰不斷攀登、攻堅。
成果密集涌現的底氣,源于研發投入的持續躍升。
我省全社會研發投入由2020年的883.2億元增至2024年的1396.2億元,由全國第11位上升到第9位,年均增速達到12.1%,高于全國平均增速。
再從投入強度看,我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從2020年的2.28%提高到2024年的2.76%,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.12個百分點,提高到超過全國平均水平0.07個百分點,由全國第10位上升到第7位。
成果密集涌現的動力,離不開高能級平臺的拔節起勢。
安徽全力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,扎實推進量子科技和產業中心建設,打造全國量子領域“總平臺”“總鏈長”。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新成效,已有、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,集聚度全國領先。
“主力軍”隊伍持續壯大
五年來,安徽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,健全“科技型中小企業—高新技術企業—科創板上市企業—科技領軍企業”梯次培育機制,推動形成“大企業頂天立地、小企業鋪天蓋地”的局面。
數據印證實力躍遷:2024年,安徽高新技術企業達2.3萬家,是2020年的2.7倍;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.5萬家,是2020年的4.9倍。首次出現估值超100億美元以上的超級獨角獸企業。2024年,安徽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、獨角獸企業18家,均居全國第6位。
“2024年,企業研發投入突破千億元大關,對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%以上。”省委科技辦主任、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介紹,全省80.4%的省科技攻堅項目、87.5%的項目資金、超80%的研發經費、超90%的省產業創新研究院都是由企業牽頭。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,催生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成果。
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,“十四五”以來,安徽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45.7%提高到51.5%,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達到76.6%。
科技成果加速“落地生金”
五年來,安徽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等方面大膽探索,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“不愿轉、不敢轉、不會轉”的難題,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,讓更多科技成果從“實驗室”走向“生產線”。
聚焦“不敢轉”難題,安徽在106家省屬本科高校、重點醫療機構、新型研發機構全面推廣“賦權+轉讓+約定收益”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模式,全省累計賦權職務科技成果1857項,成果估值約8.12億元,成立或入股企業126家。
聚焦“不能轉”難題,啟動建設頂尖孵化器,帶動全省孵化器服務能力提升,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達242家,國家級67家、居全國第8位。
聚焦“不便轉”難題,舉辦3屆中國(安徽)科交會,累計簽約金額2296.8億元。全省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跨越4個千億臺階,2024年達4312.5億元。
安徽構建全周期全鏈條科技保險體系。著力打造基金叢林,組建規模150億元的天使基金群,設立子基金47只,落地全國首只國家級S基金,完善“募投管退”服務體系。


中安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皖B2-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1208228 2009-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