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的位置: 中安在線
深秋時節,休寧縣月潭湖鎮小珰村的中草藥鳳仙花種植基地依然忙碌。村民們正將成熟的鳳仙花分簇捆扎,熟練地串上竹架送入烘烤房,烘干房里升騰的熱氣裹著藥香,與田間的勞作聲交織成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。這個因月潭水庫建設整村搬遷的古村落,正通過“合作社+農戶”的特色種植模式,在鳳仙花田里種出了“真金白銀”。

小珰村坐落于率水河畔、月潭水庫之濱,始建于唐代,曾是金氏聚居的古村落,現有13個村民組2200余人。村內擁有1903畝耕地、13000畝林地和茶園,支撐著傳統的“糧、林、茶”生產模式,青壯年勞動力多以外出務工為主。
2016年月潭水庫興建后,小珰、金村兩個自然村實施整體搬遷,新建的兩個移民新區成為村民的新家園。如何讓搬遷群眾“搬得出、穩得住、能致富”?村“兩委”帶領村民轉型發展糧食、茶葉和中草藥種植,開啟了從傳統農業向特色產業的轉型之路。
“七八月種下,管護45天,十月就能采收烘烤,每天能掙80塊!”在鳳仙花田里,村民老金扛著剛采摘的花株笑著說。今年,小珰村依托鳳仙花種植,創新推行“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、技術指導并包銷,村民利用閑散時間參與種植、管護與采收,實現“家門口就業”。目前,該項目固定帶動25名村民務工,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。“不用出遠門,在村里就能賺到錢,還能照顧家里老人孩子,比外出打工強多了。”村民們紛紛點贊。
為提升產業附加值,園區安裝了6臺標準化烘干機,形成“種植+采收+烘干+銷售”全鏈條。成熟的鳳仙花經精細處理后,籽實畝產達2000余斤,全部定向銷往亳州科豐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,僅這一項便為村集體帶來3萬元收益。
中草藥鳳仙花并非小珰村特色種植的“獨苗”。今年,村里同步擴種草紅花、透骨草等市場需求旺盛的中草藥品種50畝,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改良,預計可為村集體再添13萬元收入。
“我們整合了搬遷后的閑置土地資源,根據土壤條件和市場需求,選擇適合本地種植、經濟效益高的中藥材品種。”村負責人介紹,目前小珰村已形成“鳳仙花為主、多品種互補”的種植結構,通過“多元種植+產銷一體”模式,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大幅增收。

站在月潭湖畔遠眺,小珰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,成為庫區移民新村的一道新風景。“我們將繼續優化產業結構,邀請農技專家開展種植技術培訓,提升畝均效益;同時擴大特色中藥材種植規模,對接更多藥企建立穩定供銷關系。”村負責人表示。
未來,小珰村將以中草藥產業為支點,撬動“種植+加工+銷售”全產業鏈發展,讓特色產業真正成為村民增收的“綠色銀行”、村集體經濟的“活力源泉”。(汪士奇 陳書怡)